针灸笔记-辑要
简介
以下是根据倪师《针灸》学习整理的笔记-辑要部分,同时参考了《针灸大成》等其它著作的相关内容,仅供大家学习参考。
同时有支持 3D 模型的 针灸笔记 App 同步更新,更便于随时查看,欢迎大家使用,共同学习。
前言
-
说明
- 集要所录内容,仅供学习参考,众师悉心传承,书山指引路津,整理难免疏陋,切记活学活用,医道重在思悟,针药贵在勤恒,与诸同学共勉,孜孜心敬意诚。
-
学习资料
- 《针灸》,倪师;
- 《针灸大成》,杨继洲;
基础
- 基础部分主要包含针灸基础相关要点。
针灸
-
总要
- 适用于所有疾病。
- 心到,手到
-
疗程
- 一般病:隔日针(48 小时内)
- 继上次针效之力
- 例:一、三、五,二、四、六。
- 新病有可能针一次就好。
-
效果
- 应立竿见影,每次针后即有缓解
- 如不是立竿见影,则是没有针对
- 下针后病人睡着,起针醒后效果更好(某些病症)
-
操作规范
- 洗手时机:
- 拿针前后
- 下针后
- 起针前后
- 触诊前后
- 注意:
- 戴手套下针引不到气
- 针得气时会有针被吸到的感觉
-
针后禁忌
- 禁酒。禁辛辣。禁麻油。
- 以上会影响到阳气运行。(乱气)
- 要一直禁到整个疗程结束的后两到三天。
-
基本原则
- 针灸和汤药的用法不同
- 能用针灸优先选用针灸
- 针灸在平衡,以针刺激人体,让身体自愈
-
不针灸的情况
- 大原则:体力很虚,元气不够,不下针。
- 气血大虚(重病后等);
- 房事之后(时机不好);
- 运动过后(跑步,剧烈运动,大汗后);
- 醉酒;
用针
-
下针
- 直接进针到穴位
- 卧姿。不易引起晕针。
- 站坐姿容易非正常晕针。
- 正常晕针为正常
- "药不瞑眩疾弗缪。"
- 有脉处、有血管处用指甲切下分开,穴位较大,没有关系。
- 不要太贴近骨边,防伤骨膜,很痛。
-
入针深浅
- 看穴位;
- 看病处:
- 肺,皮毛,浅;
- 脾,肌肉,中;
- 心,血脉,中;
- 肾,骨,深;
- 看胖瘦:胖者深,瘦者浅;
- 看季节:春夏浅,秋冬深。(水中鱼);
- "腹深似井,背薄似饼。"
-
留针
- 成人留针,20 分钟 - 2 小时。
- 幼儿单刺,进针捻后即出。14 岁以下为准。
-
出针
- 中指抵按,拇指食指出针,平直出,出至针口处停留 30 秒,出针。
-
针号
- 3215:
- 32:针号,号越大针越细。
- 15:针长,一寸半。
- 3215:常用,用于肌肉、四肢。
- 3210:一寸针,用于手指。
- 3230:三寸针,用于透穴。
-
临床用针
- 入针前:酒精棉搽拭穴位处皮肤。
- 入针:针管拍针。
- 起针:一般直出,针到针孔处停留几秒钟再出针,出针后酒精棉球按压针孔,按压手勿动,则不会出血。
-
放血针拿法
- 拇指、食指捏针,中指抵住针。
- 手可贴靠皮肤(更稳)。
-
肌肉夹针无法拔出处理
- 夹针上下一寸处各下一针,后夹针可出。
灸
-
总要
- 字解:久火。
- 材料:艾草,艾绒。
- 性:向下,纯阳。
- 单位:壮,搓一撮为一壮。
- 壮数:灸单不灸双(3,5,7,9)。
- 多用于寒证。
-
何时使用
- 针力不及之处、之时用灸。气血大虚,不能动,勿伤元气。
-
隔姜灸
- 姜:生姜,切片铜板厚,戳洞。姜片干则换新。
- 艾柱:
- 艾绒放于艾模(辅助工 具,瓷巢)中塞满,倒出,成三棱锥型。
- 艾绒放于手掌中,搓成椭圆形,平分于中间成两壮。
- 灸法:
- 艾柱放于姜片上,同姜片放于穴位处,点燃艾柱。
- 当艾柱将燃尽时,姜片不动,换新艾柱续灸。(可用镊子夹换艾柱)
- 一个艾柱称为一壮。
- 灸单不灸双。灸取阳数。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…)
- 多汗处不灸。(灸伤了不易收口。如:腋下、鼠蹊部、委中等)
- 有伤口不灸。
- 灸过程中出现的水泡,用针从底部贴皮肤刺破,将水挤出使皮肤自然贴合,不留伤疤。(可涂外敷药以助收口愈合,如:汉唐 56 号,汉唐红,乳香,血竭等)
-
隔蒜灸
- 蒜:独头蒜,切片铜板厚,戳洞。
- 蒜色白、味辛,入肺。
- 治:久咳不止。(痨症咳等)
- 隔蒜灸于舌头,肺俞。
-
隔盐灸
- 盐:海盐或青盐(青海盐),打成细粉,在锅中炒熟,置冷。
- 灸:盐到于肚脐中填满略有凸起,盐上放艾柱灸。
- 盐炒熟判断:刚开始有水分会冒烟,炒到不冒烟时即熟。
- 治:久痢,血痢。
-
米粒灸
- 艾绒搓成薏米粒大, 直接放于穴位处,以香点之,艾柱烧完为止。(会留疤痕在皮肤上)
- 可用凡士林辅助黏贴艾柱。
- 左手小指夹香。
- 用途:
- 灸上星:治鼻窦炎。
- 灸疣:疣上涂凡士林,放艾粒,灸五到七壮均可,几天后疣表面干瘪,用干净剪刀剪掉干瘪硬皮,如仍有留存则继续灸。
- 灸鸡眼:脚上的鸡眼。(因鞋子不合脚等原因造成)鸡眼上涂凡士林,放艾粒,灸三到九壮(视鸡眼大小而定)。(灸后即可痛止正常走路)
-
补泻
- 补:慢烧
- 泻:灸时快吹艾柱
-
应用广泛
- 毒物咬伤,破伤风,疱疹。
- 疱疹灸法:
- 头尾灸。
- 蜘蛛网/棉花覆盖薄薄一层(可用凡士林辅助)一烧而过。加全蝎粉内服,中药外敷。
-
不灸
- 热症不灸。
- 流汗多处,津液多处不灸。
- 阴部不灸。
-
原则
- 痛到不痛停止,不痛到痛停止。
-
针灸禁忌
- 针而勿灸灸勿针,针经为此常叮咛,针灸并施,徒施患者炮烙刑。
-
备注
- 病人元气大虚时,灸比针好,不伤元气。
- 灸补元气非常快速。
- 灸后十天内勿喝茶(茶消灸的火气)
- 醒酒方法:针耳洞穴。
- 古代行军,燃艾堆以寻水。
- 膏肓俞穴可灸百壮,无所不疗。
- 水泡旁刺,慢慢按挤,合于皮肤不留疤痕。
火罐
-
用途
- 吸脓。
- 清淤血。淤血罐至正常鲜红血色,后起罐。
- 吸竹刺、海胆刺等。
- 急性扭伤。
- 痔疮。先放血。
-
不罐
- 汗腺多处。
- 头部。
-
蚂蝗/水蛭
- 蚂蝗除脓兼麻醉。
-
备注
- 罐之抽吸为非置入性。
针灸急救
-
昏迷
- 心肺复苏急救
- 针灸急救
-
用穴
- 水沟,鼻-唇鼻下 1/3,斜上刺。无针时用拇指指甲掐住上推,不要捏。
- 十宣放血。握、刺、挤。手十宣、足十宣。
- 涌泉穴。握足,脚掌人字头位置。一寸半针。两脚。
- 百会放血。
穴位
-
穴位丈量
-
-
同身寸:用于四肢,经络之间的穴位丈量。
-
一寸:中指弯曲两横纹端点间距。
-
三寸:四指底部宽度。
-
均等法:用于腹部、胸部的穴位丈量。
-
-
穴位位置
- 肌肉间;
- 肌骨间;
- 肌筋间;
- 筋筋间;
- 筋骨间;
- 血管、筋上无穴位。
-
穴性
- 距离很近的穴,穴性相近,一般治疗作用相近。
-
子穴
- 子穴被用到的时候较少,因为大多都是到了虚证时才到中医这里来。
- 四肢末梢的穴位用的很多,下针也较安全。
-
本穴用法
- 本穴可补子经虚证,可泻母经实证。
- 例:
- 阴谷可补木经虚证,可泻金经(肺经、大肠经)实证。
- 肺经、大肠经(金)实证痛,可泻膀胱经(水)本穴。
-
沟、谷穴
- 腹胀满、有积块时,所有沟穴、谷穴都可以取。
-
补泻
- 子母穴上下针即是泻补,不需要再去强化补泻。
- 当子母穴上下针后,为加强效果,则取原、络、郗、本穴上做各种方法的补泻。
-
压痛点
- 帮助诊断、治疗。
-
八会穴
- 脏会章门腑中脘,骨会大杼脉太渊,
- 气会膻中血膈腧,髓筋绝骨、阳陵 泉。
点刺放血疗法
-
总要
- 旧血出,新血进。
- 带来新的免疫细胞。
- 治疗炎症非常好。
-
放血针用法
- 手指贴皮肤点放,稳且准。非投标刺。
-
放血手法
- 一手捏起穴位皮肤,另一手放血针刺破,挤两滴血出来。
-
梅花针
-
-
作用:
-
(1)治皮肤病:
-
例:牛皮癣,痒
-
用梅花针拍击,后放血。后在委中放血
-
加针:合谷、曲池、三阴交、血海、筑宾等
-
(2)用在麻痹:
-
点刺放血,以活血
-
特点:
-
深度均匀,适合大面积处理使用
-
针头短,不伤元气
-
选牛角材料制作
-
-
放血退烧
- 少商、商阳、大椎放血,几乎可以退所有的烧。
-
放血四穴,增强视力
- 攒竹;
- 丝竹空,鱼尾,眉尾处;
- 瞳子廖,太阳穴;
- 耳尖,耳朵前折,耳轮上部尖点处;
近取穴、远取穴
-
近取穴
- 病证附近取穴下针;
- 近取穴治疗,可每天换不同的近处穴轮流针(轮刺)。
- 不分虚实寒热。
- 耳边三焦经可用穴很多,选压痛明显的穴针。
- 同条经上相差一寸上下的穴位可以互相增强效果。
- 例:针行间后效果不明显,可以再针太冲。(治月事不止,大多阴部问题)
-
远取穴
- 循经取穴。
- 病证在何经上,即在该经的子母郄穴取穴消导。
- 病证较远的某处取穴下针(一般在病证对侧取穴);
- 远取穴巡经不对,一般不会有效果,也不会有副作用。
- 有时近远同用。具体病症具体应用。
五腧穴
-
总要
-
井荥俞经合
-
木火土金水 阴经
-
金水木火土 阳经
-
络穴:联络两经之穴。
-
原穴:阳经独有。调节五脏平衡。
-
-
井穴
- 井主心下满。(看起来不是心脏病,实际上是心脏病)
- 心下:巨阙。
- 治疗心口闷痛,心脏动脉血管堵塞:针(井金)厉兑。(效果奇好)
- 井穴放血治尸厥(昏迷)。急救时以手十宣、足十宣(代井穴)放血(抢时间)。
- 昏迷原于胀满,放血消胀满。
- 病在脏取井。
- 井穴主冬天,脏主冬。
-
荥穴
- 主身热
- 病变色者。
- 脸色。青,赤,黄,白,黑。
-
俞穴
- 只要是定时发作的症状(生理,精神等),都可以下俞穴。
- 按时辰发病的(时证),则针俞穴,或荥穴(老师的老师教的)。
- 越靠近四肢末梢,针感越痛。
- 病在时间者取之。
- 例:病人每天晚上 12 点钟醒,取胆经俞穴。
- 主体重节痛
-
经穴
- 病变音者。
- 主喘咳寒热
-
合穴
- 主逆气而泄(上吐下泄,打嗝放屁等)
- 饮食不节,胀满。
- 暴饮暴食,大酒大肉,乱吃东西。
- 味觉、嗅觉。
-
补井当补合,泻井当泻荥
- 井穴在指端,补泻过于疼痛。
-
使用要点
- 五俞穴无所谓补泻,平补平泻即可
- 使用穴性治疗
- 平补平泻也称为燃针
- 过去临床用法:
- 冬天大多下针井荥
- 春夏秋大多下针俞经合
- 取穴主要看证
- 病在哪经取哪经的五俞
-
例
- 乳房硬块,心下满:下针胃经井穴
- 乳癌发炎导致高烧:下针胃经荥穴,内庭
- 高烧头痛,太阳证:下针太阳经荥穴,通谷
- 后项关节痛:下针膀胱经俞穴,胆经俞穴
- 大拇指关节肿痛:下针肺经俞穴
-
备注
- 手不过肘,足不过膝。
- 井穴大 多在四肢末梢。
- 饭至保持一点点饿,七八分饱,训练胃气。
- 声主长夏。味主秋。
- 长夏:春 a 夏 b 秋 c 冬 d 春,abcd 前后各取一周,组为长夏,节气、季节的转换。
- 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
- 阴为有形,看得见。所有有形的。
- 阳为无形,但存在。力量等。
- 五行正常行生,异常行克。
- 上工治未病:
- 肝病先强脾土,防止病进。
- 肺病先强肝木。
- 心正常则手脚温热。
- 人性。
透穴
-
透针
- 透针使阴阳交接,加速气血循环,
- 一针透两穴,透连两穴的针如"导线","导气"于两穴之间。
- 建立气行捷径。
- 金针导气,金主肺,肺主气。
- 针灸完全是在行气。
- 透针时要胆大心细。
- 透针勿透出皮肤。
- 养老透间使不留针。
- 其它的透针均留针。
- 气足的人用透针才起作用:
- 气虚的人没有气在里面可透
- 判断气是否足的方法:
- 望:看合谷,突者气足,凹者气不够
-
攒竹透鱼腰
- 透穴:攒竹透鱼腰
- 下针:沿皮透到鱼腰。或只朝鱼腰方向透一点点。
-
阳白透鱼腰
- 透穴:阳白透鱼腰
- 治疗:近视,视物不明,眼睛痛,内障。
- 下针:捏起穴位处皮肤,针从阳白刺到眉毛中间。
-
瞳子髎透率谷
- 透穴:瞳子髎透率谷
- 治疗:头痛。
- 下针:三寸针,下针瞳子廖,捻捻气到,提针到皮层(勿拔出),针放倒,捏提皮肤一路刺向率谷。
- 也可先针对侧合谷麻醉。
- 如果没有针,可以指代针,从太阳按到率谷。
- 透后头痛即解。
-
迎香透上迎香
- 透穴:迎香透上迎香
- 治疗:
- 嗅觉失常;
- 鼻子不通;
- 下针:垂直浅针入皮层,针放倒,手指抓起透针方向肌肉,向上迎香穴(下眼骨与鼻梁拐角处)透针(浅针透,勿透出针头)。
- 同侧鼻孔透同侧迎香。
- 透迎香前,先在对侧合谷下一针。
- 透后鼻塞立通。
- 迎香透法下针为正确下针方法。
- 同侧透,通同侧鼻塞。
-
地仓透颊车
- 透穴:地仓透颊车
- 治疗:面部中风口歪眼斜。
- 下针:脸部健侧,地仓进针,捻针,提到皮层,手稍揪起地仓-颊车脸部皮肤沿皮透刺到颊车。
- 沿皮刺不要过于接近皮肤。
- 透针,平补平泻即可。
- 透穴前先下针对侧合谷。
- 如果不是很严重的中风可两穴分别下针。
-
肩髃透极泉
- 透穴:肩髃透极泉
- 治疗:狐臭。
- 下针:针者正面病人,左手搭病人左肩,病人左臂搭在针者左臂上,大臂与身体面垂直,小臂与大臂垂直,自然下垂。从肩髃垂直下针透过骨头到极泉。
- 无需补泻。(只有这个角度可以透过)
-
外关透内关
- 透 穴:外关透内关
- 治疗:阴阳分离。退烧。
- 下针:下针外关,左右捻捻气到,透刺到内关。烧立退。
- 搭生死桥,阴阳交合在一起。如在外关打了个洞,热水立刻透下。
-
养老透间使
- 透穴:养老透间使
- 专治:手不能拧毛巾。(手肘痛无法拧毛巾)
- 可使六筋归位。
- 下针:(哪侧痛透哪边)三寸针,下养老,捻,气到,提针到皮层,倾斜,(手按间使穴)斜透到间使穴(约 30 度),针到时手可感觉到,不要透出来,左右捻捻(平补平泻),出针(不留针)。(当场见效)
-
灵道透神门
- 透穴:灵道透神门
- 治疗:失眠。
- 心主睡眠,一定有效果。
-
阳池透大陵
- 透穴:阳池透大陵
- 治疗:糖尿病。
- 下针:手放松,阳池透大陵。
-
三间透劳宫
- 透穴:三间透劳宫
- 治疗:手不能握,手指风湿关节肿痛不能握拳。
- 下针:从三间穴直接下到劳宫穴。留针 20 分钟,起来即可握,隔天恢复更好。
-
合谷透后溪
- 透穴:合谷透后溪
- 治疗:手不能张,中风手痉挛不能张(握拳不能伸展)。三寸针。针沿掌骨下方经过。向握拳反方向快转慢回。手即慢慢恢复展开。
-
三间透合谷
- 透穴:三间透合谷
-
阳陵泉透阴陵泉
- 透穴:阳陵泉透阴陵泉
- 治疗:治疗膝盖所有问题,风湿,关节炎,膝盖伤痛,扭伤,腿抽筋。
- 透针与两个穴位上各下一针的效果不一样。
-
条口透承山
- 透穴:条口透承山
- 治疗:五十肩,肩膀抬不起来。
- 下针:三寸针,一边透一边让病人抬手。
-
绝骨透三阴交
- 透穴:绝骨透三阴交
-
商丘透丘墟
- 透穴:商丘透丘墟
- 治疗:脚踝扭伤。
- 针法:一寸半针,商丘入针,从脚腕背侧两根大筋下面透刺到丘墟。(不是从踝关节透刺)
对称治疗
-
原理
- 灵龟八法中的洛数人体平衡。
- 针灸对称治疗也称缪刺法,即左病右治,右病左治。
- 对称穴位互为治疗。
- 对称治疗无所谓补泻、虚实寒热。
-
左右对称
- 委中痛,针对侧委中。
- 左脚公孙痛,针右脚公孙、商丘,右手鱼际(关节对称)。
- 只有四肢上的穴位适用对侧治疗(左病右治,右病左治)。
-
关节对称
- 委中痛,针对侧尺泽。(针对侧委中,左右对称)。
- 委阳痛,针对侧曲池。
- 阴谷痛,针对侧少海。
- 手肘痛,针对侧鹤顶。(天井对鹤顶)
- 环跳痛,针对侧肩髃。
- 合谷痛,针对侧太冲。
- 右脚背腕(解溪穴处)痛,下针左手阳池。(痛力解)
- 大陵对脚跟。脚后跟痛,下针大陵。
- 方法:手掌根部找压痛点(对应脚跟痛点),由大陵入针刺到压痛点。(脚跟痛立解)
-
中心对称
- 冲门痛,针云门。(以神阙为中心对称)
-
阳池位置痛
- 治:
- 针对侧阳池(左右对称)
- 针对侧三焦经子母穴
- 针解溪(关节对称治疗)
组合疗法
-
原穴
- 阳经独有。
- 调节五脏平衡。
-
络穴
- 链接阴阳经,协调阴阳。
- 阴阳相辅相成。
- 络存在于:经-经之间,经-奇经之间,经-脏腑之间,脏腑之间交接。
- 络布于全身,经为主道,络为次道。
- 络道的沟通协调出现问题的时候,会用大包穴去协调。
-
郄穴
- 郄穴常用于炎症,消炎、阵痛(如麻醉穴一样)。
- 郄穴无所谓补泻。
- 十二经各一郄穴。
-
原络治疗(主客治疗)
- 方法:
- 取病变经原穴,再配合该穴所络经的络穴治疗(病经的表或里经的络穴)。
- 阳经原穴+里经的络穴。
- 主:病变经,取其原穴
- 客:主经的表经或里经,取其络穴
- 客辅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