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笔记-经络
简介
以下是根据倪师《针灸》学习整理的笔记-经络部分,同时参考了《针灸大成》等其它著作的相关内容,仅供大家学习参考。
同时有支持 3D 模型的 针灸笔记 App 同步更新,更便于随时查看,欢迎大家使用,共同学习。
任脉
-
图示
-
循行
- 任脉的路线行于身前正中,起于胞中,出于会阴,前行循腹里,经咽喉,上颐,循面,入目下。其络脉,于鸠尾下,散布于腹部 。
-
功能
- 从其循行分布部位论其功能,任脉主要是“任维诸脉”(杨上善注),特别是承任诸阴经,故称为“阴脉之海”。诸阴经通过阴维会合于任脉,它受阴经交会,也受足阳明、手太阳交会。下部会阴为督脉、冲脉之会,头部又于目下交会于足阳明,都可见其任受诸阴和交通阴阳的作用。
- 任脉的另一功能是作为“生养之本”而“主胞胎”(王冰注),即有关妊养、生殖。杨玄操注:“任者妊也,此是人之生养之本。”生养之本,意指生育、生殖之本和生长之本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,女子“二七(十四岁)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”;“七七(四十九岁)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”。杨上善解释“天癸”为“精气”,即以肾精与任脉相联系,故称为“生养之本”,在成年女子则“主胞胎”。
-
歌括
- 任脉中行廿四全,会阴埋伏二阴间,
- 曲骨之前中极在,关元石门气海边,
- 阴交神阙水分处,下脘建里中脘前,
- 上脘巨阙与鸠尾,中庭膻中玉堂联,
- 紫宫华盖璇玑夜,天突廉泉承浆端。
-
备注
- 任:妊,女人怀孕靠任脉。
- 任脉为诸阴之汇。所伤有形的。管所有的阴。
- 督脉为诸阳之汇。全身的动能。
- 脉络:起于胞中。
- 任脉的里,沿于督脉内侧。
- 任脉的表,沿腹胸中线。
- 列缺主任脉。
- 膀胱经的俞穴可通到任脉。
- 任脉、冲脉均起于胞中。
- 胞户:男精宫,女子宫。
- 精宫:膀胱与小肠中间间隙处。
- 行走坐卧,舌尖顶上牙龈根部(上颚),任督二脉通,阴阳通,头 脑清醒。
- 取穴
- 曲骨 - 神阙:
- 曲骨 - 神阙 5 等分,节点分别为:曲骨,中极,关元,石门,阴交,神阙。
- 关元 - 石门中间:绝孕。
- 石门 - 阴交中间:气海。
- 心蔽骨 - 神阙:
- 神阙 - 心蔽骨中间:中脘,
- 神阙 - 中脘中间:下脘,
- 神阙 - 下脘中间:水分,
- 下脘 - 中脘中间:建里,
- 中脘 - 心蔽骨中间:巨阙,
- 中脘 - 巨阙中间:上脘,
- 巨阙上一寸:鸠尾。
- 鸠尾 - 天突:
- 鸠尾 - 天突中间:玉堂,膻中的辅助穴,
- 玉堂 - 天突中间:华盖,
- 玉堂 - 华盖中间:紫宫,
- 华盖 - 天突中间:璇玑,
- 玉堂下一寸半:膻中,男士可参考两乳头中间,
- 膻中下一寸半:中庭,手触有凹洞,膻中的辅助穴,
会阴
-
图示
-
穴位
- 两阴间。
-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,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。
- 《铜人》灸三壮。
- 《指微》禁针。
-
功效
- 主阴汗,阴头痛,阴中诸病,前后相引痛,不得大小便。
- 男子阴端寒冲心,窍中热,皮疼痛,谷道瘙痒,久痔相通。
- 女子经水不通,阴门肿痛。
- 卒死者,针一寸补之。溺死者,令人倒拖出水,针补,尿屎出则活,余不可针。
-
备 注
- 一名屏翳。
- 对侧(对称)治疗,会阴痛针百会。(会阴痛不多)
- 溺水针会阴穴急救,趴跪姿,三寸针,朝心脏方向。
- 任、督、冲三脉所起。督由会阴而行背,任由会阴而行腹,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。
- 会阴:会,聚会,会合。阴,指阴气,阴部,下部。穴当下腹最低处前后阴之间,为阴气之所聚会,又为任督冲三脉之会合,故名。
曲骨
-
图示
-
穴位
- 耻骨联合中点,上缘上方,凹陷处。
- 横骨上,中极下一寸,毛际陷中,动脉应手。
- 《铜人》灸七壮、至七七壮。针二寸。
- 《素注》针六分,留七呼。又云:“针一寸。”。
-
功效
- 主失精,五脏虚弱,虚乏冷极,小腹胀满,小便淋涩不通,颓疝,小腹痛,妇人赤白带下。
- 妇科,赤白带,小便,膀胱发炎。
- 不管虚实寒热均可治疗。
-
备注
- 不灸。
- 足厥阴、任脉之会。
- 曲骨:曲骨,古解剖名。穴在曲骨上缘,骨穴同名。耻骨上缘其形弯曲,故古称为曲骨或屈骨。穴正当曲骨上缘之中央,即名为曲骨,一名为屈骨。
中极
-
图示
-
穴位
- 关元下一寸,脐下四寸。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留十呼,得气即泻,灸百壮,至三百壮止。
- 《明堂》灸不及针,日三七壮。
- 《下经》灸五壮。
-
功效
- 主冷气积聚,时上冲心,腹中热,脐下结块,贲豚抢心,阴汗水肿,阳气虚惫,小便频数,失精绝子,疝瘕,妇人产后恶露不行,胎衣不下,月事不调,血结成块,子门肿痛不端,小腹苦寒,阴痒而热,阴痛,恍惚尸厥,饥不能食,临经行房羸瘦,寒热,转脬不得尿,妇人断绪,四度针即有子。
- 任何膀胱相关的。
- 小便失禁/不出。
-
备注
- 一名玉泉,一名气原。
- 膀胱之募。
- 足三阴,任脉之会。
- 膀胱在其下。
- 针灸均可。
- 下针勿深,过皮层后一寸内。兼视体型。
- 成人留针 20 分钟。
- 中极:中,指人身上下之中,根本与内部。极,指方位;又最也,与急通,也与其能治下腹内急不通诸病有关。言穴居人身之中,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,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。
关元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下三寸。
- 《素注》针一寸二分,留七呼,灸七壮。又云:“针二寸。”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留三呼,泻 五吸,灸百壮,止三百壮。
- 《明堂》娠妇禁针,若针而落胎,胎多不出,针外昆仑立出。
-
功效
- 主积冷虚乏,脐下绞痛,渐入阴中,发作无时,冷气结块痛。 寒气入腹痛,失精白浊,溺血七疝,风眩头痛,转脬闭塞,小便不通,黄赤,劳热,石淋五淋,泄利,贲豚抢心,脐下结血,状如覆杯,妇人带下,月经不通,绝嗣不生,胞门闭塞,胎漏下血,产后恶露不止。
- 痛经(寒证,隔姜灸)。
- 心律不整,心跳将停时恢复心脉。
-
备注
- 小肠之募。
- 足三阴,任脉之会。
- 下纪。
- 督任之落穴,生精之处。
- 小肠为第二心脏。
- 心脏主热因肺降小肠,余热达上肢。主动脉。
- 小肠主热升督脉,余热达下肢。主静脉。
- 关元:关,指关藏,关闭,机关。元,指元气。意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。
绝孕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下二寸半。
- 关元与石门中间。
-
功效
- 针灸则绝孕。
石门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下二寸。
- 《铜人》灸二七壮,止一百壮。
- 《甲乙》针八分,留三呼,得气即泻。
- 《千金》针五分。
- 《下经》灸七壮。
- 《素注》针六分,留七呼,妇人禁针、禁灸,犯之绝子。
-
功效
- 主伤寒,小便不利,泄利不禁,小腹绞痛,阴囊入小腹,贲豚抢心,腹痛坚硬,卒疝绕脐,气淋血淋,小便黄,呕吐血不食谷,谷不化,水肿,水气行皮肤,小腹皮敦敦然,气满,妇人因产恶露不止,结成块,崩中漏下。
-
备注
- 一名利机,一名精露,一名丹田,一名命门。
- 三焦之募。
- 三焦:全身的油网。
- 禁针禁灸。
- 妇人禁针。(影响生育)
- 石门:石,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。门,出入通达之处。石门,地名,山名。谓其能绝生育与可治腹部坚硬如石之病。此正为治疗石瘕之门户也。
气海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下一寸半宛宛中。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得气即泻,泻后宜补之。可灸百壮。
- 《明下》灸七壮。
-
功效
- 主伤寒,饮水过多,腹胀肿,气喘心下痛,冷病面赤,脏虚气惫,真气不足,一切气疾久不瘥,肌体羸瘦,四肢力弱,贲豚七疝,小肠膀胱肾余,症瘕结块,状如覆杯,腹暴胀,按之不下,脐下冷气痛,中恶脱阳欲死,阴症卵缩,四肢厥冷,大便不通,小便赤,卒心痛,妇人临经行房羸瘦,崩中,赤白带下,月事不调,产后恶露不止,绕脐疞痛,闪着腰痛,小儿遗尿。
- 生精。
-
备注
- 一名脖胦,一名下盲。
- 男子生气之海。
- 浦江郑义宗患滞下昏仆,目上视,溲注汗泄,脉大,此阴虚阳暴绝,得之病后酒色。丹溪为灸气海渐苏,服人参膏数斤愈。
- 气海:气,指人身的元气与各种气病。海,是广大深远之意。穴处为人身生气之海,且能主一身之气疾。因此人身之生气是出于脐下,充塞周身。上下相应,气有泉源,自然川流不息矣。
阴交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下一寸,当膀胱上际。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得气即泻,泻后宜补,灸百壮。
- 《明堂》灸不及针,日三七壮,止百壮。
-
功效
- 主气痛如刀搅,腹(月真)坚痛,下引阴中,不得小便,两丸骞,疝痛,阴汗湿痒,腰膝拘挛,脐下热,鬼击,鼻出血,妇人血崩,月事不绝,带下,产后恶露不止,绕脐冷痛,绝子、阴痒,贲豚上腹,小儿陷囟。
-
备注
- 一名横户。
- 三焦之募。
- 任脉、少阴、冲脉之会。
- 阴交:阴,指阴阳与阴经。交,指交会与交接。为人身上下之气交接之处,又为足少阴与任、冲三脉之交会。人身上下平脐分之,穴居 脐下一寸,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。足少阴与任冲之脉也在此互相交会。阴交可能是从“交阴”转变而来。
神阙
-
图示
-
穴位
- 当脐中。
- 《素注》禁针,针之使人脐中恶疡溃,屎出者死。灸三壮。
- 《铜人》灸百壮。
-
功效
- 主中风不省人事,腹中虚冷,伤败脏腑,泄利不止,水肿鼓胀,肠鸣状如流水声,腹痛绕脐,小儿奶利不绝,脱肛,风痫,角弓反张。
-
备注
- 一名气舍。
- 禁针。
- 隔盐灸。
- 徐平仲中风不苏。桃源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,不起,再灸百壮。
- 神阙:神,指人之元神与脐神。阙,宫阙,门观;又同缺。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。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。脐为腹之缺,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。
水分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上一寸。
- 下脘下一寸。
- 神阙 - 下脘中间。
- 穴当小肠下口。
- 至是而泌别清浊,水液入膀胱,渣滓入大肠,故曰水分。
- 《素注》针 一寸。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留三呼,泻五吸。水病灸大良。又云:“禁针。针之水尽即死。”
- 《明堂》水病灸七七壮,止四百壮,针五分,留三呼。
- 《资生》云:“不针为是。”
-
功效
- 主水病,腹坚肿如鼓,转筋,不嗜食,肠胃虚胀,绕脐痛冲心,腰脊急强,肠鸣状如雷声,上冲心,鬼击,鼻出血,小儿陷囟。
- 水肿。
- 无原因流鼻血。
-
备注
- 一名分水。
- 灸效果更好。
- 饮水在此汽化。不入小肠。
- 食物中的水进入小肠,经小肠蒸煮蠕动,分离为水合残渣,进入大肠,大肠中的水经小肠加热汽化,升为肺中津液。
- 水分:水,指水液,水气。分,指分别,分利。功能分清浊,通水道,而主液所生病,故名。穴下为小肠之所处。清浊不分,溏泻泄利者,收效甚捷。
下脘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上二寸。
- 建里下一寸。
- 穴当胃下口,小肠上口,水谷于是入焉。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留三呼,泻五吸,灸二七壮,止二百壮。
-
功效
- 主脐下厥气动,腹坚硬,胃胀,羸瘦,腹痛,六腑气寒,谷不转化,不嗜食,小便赤,痞块连脐上厥气动,日渐瘦,脉厥动,翻胃。
-
备注
- 下脘:下,相对于上、中而言。脘,胃也。穴当胃之下方也。
建里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上三寸。
- 中脘下一寸。
- 《铜人》针五分,留十呼,灸五壮。
- 《明堂》针一寸二分。
-
功效
- 主腹胀,身肿,心痛,上气,肠中疼,呕逆,不嗜食。
-
备注
- 足太阴、任脉之会。
- 建里:建,建立,建树,强健。又顺流而下亦谓之建。言其可以建立中焦之里气,水谷亦由此入腹里也。穴当水谷流入于胃里所由之处,而中焦之里气亦得以建立,脏腑因之而强健,有如建中汤矣。
中脘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上四寸。
- 上脘下一寸。
- 心蔽骨与脐之中。
- 《难经》曰:“腑会中脘。”疏曰:“腑病治此。”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留七呼,泻五吸,疾出针。灸二七壮,止二百壮。
- 《明堂》日灸二七壮,止四百壮。
- 《素注》针一寸二分,灸七壮。
-
功效
- 主五膈,喘息不止,腹暴胀,中恶,脾疼,饮食不进,翻胃,赤白痢,寒癖,气心疼,伏梁,心下如覆杯 ,心膨胀,面色萎黄,天行伤寒热不已,温疟先腹痛,先泻,霍乱,泻出不知,食饮不化,心痛,身寒,不可俯仰,气发噎。
- 任何肠胃相关的病。
- 印堂痛。
- 呕吐。
-
备注
- 一名太仓。
- 胃之募穴。
- 腑会中脘。
- 针灸皆可,针勿过深。一寸针。
- 上纪者,中脘也。
- 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、任脉之会。
- 梅花灸:
- 中脘穴为中心,上下左右各距一寸。
- 隔姜灸。
- 统治一切胃病。
- 有与胃相关的出血现象时勿灸。吐血。
- 东垣曰:“气在于肠胃者,取之足太阴、阳明;不下,取三里、章门、中脘。”又曰:胃“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,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。”
- 中脘:指穴当胃体的中部,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。
上脘
-
图示
-
穴位
- 脐上五寸。
- 中脘上一寸。
- 巨阙下一寸。
- 《素注》、《铜人》针八分,先补后泻。风痫热病,先泻后补,立愈。日灸二七壮,至百壮,未愈倍之。
- 《明下》灸三壮。
-
功效
- 主腹中雷鸣相逐,食不化,腹疞刺痛,霍乱吐利,腹痛,身热,汗不出,翻胃呕吐食不下,腹胀气满,心忪惊悸,时呕血,痰多吐涎,贲豚,伏梁,二虫,卒心痛,风痫,热病,马黄,黄疸,积聚坚大如盘,虚劳吐血, 五毒疰不能食。
-
备注
- 一名胃脘。
- 上脘、中脘属胃、络脾。
- 足阳明、手太阳、任脉之会。
- 上脘:指穴当胃体的上部。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。
巨阙
-
图示
-
穴位
- 鸠尾下一寸。
- 中脘 - 心蔽骨中间。
- 《铜人》针六分,留七呼,得气即泻。灸七壮,止七七壮。
-
功效
- 主上气咳逆,胸满短气,背痛胸痛,痞塞,数种心痛,冷痛,蛔虫痛,蛊毒猫鬼,胸中痰饮,先心痛,先吐,霍乱不识人,惊悸,腹胀暴痛,恍惚不止,吐逆不食,伤寒烦心,喜呕发狂,少气腹痛,黄疸,急疸,急疫,咳嗽,狐疝,小腹胀噫,烦热,膈中不利,五脏气相干,卒心痛,尸厥。妊娠子上冲心昏闷,刺巨阙,下针令人立苏不闷,次补合谷,泻三阴交,胎应针而落,如子手掬心,生下手有针痕,顶母心向前,人中有针痕,向后枕骨有针痕,是验。
- 心病。
-
备注
- 心之募穴。
- 下针一寸左右。勿过深。
- 得气即泻。
- 按《十四经发挥》云:“凡人心下有膈膜,前齐鸠尾,后齐十一椎,周围着脊,所以遮隔浊气,不使上熏心肺,是心在膈上也。难产之妇,若子上冲,至膈则止。况儿腹中又有衣胞裹之,岂能破膈掬心哉?心为一身之主,神明出焉。不容小有所犯,岂有被冲掬而不死哉?盖以其上冲 近心,故云尔。如胃脘痛,曰心痛之类是也。学者,不可以辞害意。”
- 巨阙:巨,巨大。阙,宫阙,门观;又同缺。巨阙,剑名。胸骨其形似剑,穴当其端;又为上腹之巨大凹陷处。
鸠尾
-
图示
-
穴位
- 在两歧骨下一寸。
- 巨阙上一寸。
- 曰鸠尾者,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。
- 《铜人》禁灸,灸之令人少心力,大妙手方针,不然针取气多,令人夭。针三分,留三呼,泻五吸,肥人倍之。
- 《明堂》灸三壮。
- 《素注》不可刺灸。
-
功效
- 主息贲,热病,偏头痛引目外眦,噫喘,喉鸣,胸满咳呕,喉痹咽肿,水浆不下,癫痫狂走,不择言语,心中气闷,不喜闻人语,咳唾血,心惊悸,精神耗散,少年房劳,短气少气。
-
备注
- 一名尾翳。
- 任脉之别。
- 不可重击(易引发内出血)。
- 禁灸。
- 可针。
- 《灵枢经》云:“膏之原,出于鸠尾。”
- 膏:黄油,油网之油。
- 鸠尾:指穴当形如鸠鸟尾部之处,且如鸠鸟之能治噎膈反胃也。胸骨柄如鸟头,体如鸟身,两侧肋骨如鸟翼。穴当胸骨剑突(蔽骨)形如鸟尾之处,内通胃脘,且因鸠能治噎取名鸠尾,象形而又志用。
中庭
-
图示
-
穴位
-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。
- 《铜人》灸五壮。针三分。
- 《明堂》灸三壮。
-
功效
- 主胸胁支满,噎塞,食饮不下,呕吐食出,小儿呕奶。
-
备注
- 中庭:中,中间。庭,宫庭,庭堂。言穴居玉堂之下,胸腹之间,犹如堂中之庭也。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,明堂之中为中庭。
膻中
-
图示
-
穴位
- 横量两乳间陷中。
- 玉堂下一寸六分。
- 仰而取之。
- 《难经》曰:“气会膻中。”疏曰:“气病治此。”灸五壮。
- 《明堂》灸七壮,止二七壮,禁针。
-
功效
- 主上气短气,咳逆,噎气,膈气,喉鸣喘嗽,不下食,胸中如塞,心胸痛,风痛,咳嗽、肺痈唾脓,呕吐涎沫,妇人乳汁少。
- 气喘。
- 肺痈。
-
备注
- 一名元见。
- 气会膻中。
- 足太阴、少阴、手太阳、少阳、任脉之会。
- 禁针。
- 用灸。
- 膻中:膻,同袒。中,指胸中。膻中,心包络名。袒胸露乳,此处又正当其中。穴为心包之募,内外相应也。位于两乳之 中,必须袒胸而取,此膻中之又一义也。
玉堂
-
图示
-
穴位
- 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。
- 《铜人》灸五壮,针三分。
-
功效
- 主胸膺疼痛,心烦咳逆,上气,胸满不得息,喘急,呕吐寒痰。
-
备注
- 一名玉英。
- 玉堂:玉,金玉、贵重之意。堂,是高大明敞的居室。玉堂为宫殿之美称,又泛指富贵之家,借喻其地位之高贵。玉堂,汉代殿名。未央宫、建章宫内皆有玉堂。指宫殿之华丽。其上方为紫宫,下通中庭,乃宫殿中之庭堂也。
紫宫
-
图示
-
穴位
- 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面取之。
- 《铜人》灸五壮,针三分。
- 《明下》灸七壮。
-
功效
- 主胸胁支满,胸膺骨痛,饮食不下,呕逆上气,烦心,咳逆吐血,唾如白胶。
-
备注
- 紫宫:紫,尊贵的颜色。宫,王者之所居。紫宫,帝王的居室。指穴下为心君常居之处。与灵台前后相对,更见其地位之高贵。为心主之宫城。
华盖
-
图示
-
穴位
- 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面取之。
- 《铜人》针三分,灸五壮。
- 《明下》灸三壮。
-
功效
- 主喘急上气,咳逆哮嗽,喉痹咽肿,水浆不下,胸胁支满痛。
-
备注
- 华盖:华,同花,华丽。盖,覆盖,伞盖。华盖,星名,又是帝王出入的宝伞。肺亦名华盖,象其覆于心上也。以形象和位置而得名。
璇玑
-
图示
-
穴位
- 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头取之。
- 《铜人》灸五壮,针三分。
-
功效
- 主胸胁支满痛,咳逆上气,喉鸣喘不能言,喉痹咽痈,水浆不下,胃中有积。
-
备注
- 璇玑:璇,同旋。玑,同机。璇玑,星名,又是古代观察天文的仪器。指其为旋转为枢机,象喉骨之转动。璇玑乃北斗星中天璇天机之合称,适当喉骨转动之下方也。
天突
-
图示
-
穴位
- 胸骨中央上窝。
- 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。
- 《铜人》针五分,留三呼,得气即泻,灸亦得,不及针。若下针当直下,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,伤人短寿。
- 《明堂》灸五壮,针一分。
- 《素注》针一寸,留七呼,灸三壮。
-
功效
- 主面皮热,上气咳逆,气暴喘,咽肿咽冷,声破,喉中生疮,喉猜猜喀脓血,喑不能言,身寒热,颈肿,哮喘,喉中翕翕如水鸡声,胸中气梗梗,侠舌缝青脉,舌下急,心与背相控而痛,五噎,黄疸,醋心,多唾,呕吐,瘿瘤。
- 声音沙哑。
- 甲状腺肿大。
- 喉咙肿痛。
-
备注
- 一名天瞿。
- 阴维、任脉之会。
- 针勿垂直下,斜入一寸。
- 下针:入针后贴喉咙(约与食道平行)向胸骨内刺,不可直针刺。
- 许氏曰:“此穴一针四效。凡下针后良久,先脾磨食,觉针动为一效;次针破病根,腹中作声为二效;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;然后觉气流行,入腰背肾堂间为四效矣。”
- 天突:天,指天气及人身之上部。突,指灶突(即烟囱)。天气通于肺,穴处犹如肺气出入之灶突也。喉头既为清气所入,更为浊气之所出。天突之名至为允当。
廉泉
-
图示
-
穴位
- 大拇指第一指节根部按于下巴,指尖到处是穴。
- 颈下结喉上中央,
- 仰面取之。
- 《素注》低针取之,针一寸,留七呼。
- 《铜人》灸三壮,针三分,得气即泻。
- 《明堂》针二分。
-
功效
- 主咳嗽上气,喘息,呕沫,舌下肿难言,舌根缩急不食,舌纵涎出,口疮。
- 舌强不语。
- 舌相关的。
-
备注
- 一名舌本。
- 阴维、任脉之会。
- 下针:下针方向朝向舌根。
- 针深:一寸~一寸半。
- 廉泉:廉,指边缘,棱隅,偪仄。泉,水从窟穴而出,又水源也。廉泉,水名。穴当喉结上缘有棱之处,有如吐液之泉源。为唾液所聚之处。
承浆
-
图示
-
穴位
- 下唇下方凹处。
- 唇棱下陷中,开口取之。
- 《素注》针二分,留五呼,灸三壮,
- 《铜人》灸七壮,止七七壮。
- 《明堂》针三分,得气即泻,留三呼,徐徐引气而出。日灸七壮,过七七停四五日后,灸七七壮。若一向不灸,恐足阳明脉断,其病不愈,停息复灸,令血脉通宣,其病立愈。
-
功效
- 主偏风,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面肿消渴,口齿疳蚀生疮,暴喑不能言。
- 喝水、浆液之类流出。
- 中风。
- 牙齿痛。
- 治疗面部中风后,针人中、承浆,以固疗效。
-
备注
- 一名悬浆。
- 大肠脉、胃脉、督脉、任脉之会。
- 下针:处于开口状态,不要闭口。
- 针灸均可。
- 承浆:承,承受,奉承,承担。浆,口中之浆水。指其可以承受口中之浆水而言。穴之内方常为唾液之所聚,故本穴又名天池、悬浆。
督脉
-
图示
-
循行
- 督脉的路线,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,旁行者为分支。脉气起于小腹内(肾下、胞中),与冲脉、任脉同源,出于会阴部。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,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,联络脑,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,至龈交穴止。这一主干,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,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,沿脑脊下行,后接任脉。
- 督脉旁支,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,从目内眦上行,交巅顶,络脑,下项,挟脊,于腰中络肾;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,以肛门后尾骶部贯脊属肾。
- 督脉在阴部散络阴器或阴茎,下合于肛门,在肛门后尾骶部与足太阳、足少阴会合。
-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,从少腹直上贯心,入喉,上颐,环唇,上系两目之下。
- 其络脉,从长强挟脊上项,散布头上,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。--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,即一在正中,一在两旁,同联系肾与 脑。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,一主后,一主前,同在阴部、胞宫、肾、心相关联。
-
功能
-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,首先是“总督诸阳”,或称为“阳脉之海”和“阳脉之都纲”。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,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,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,均说明这种关系。
- 其次是沟通阴阳、总摄诸经,或称“督领经脉之海”。督脉旁通足太阳、足少阴,与冲、任同起于胞中,并前通任脉,即说明这种关系。对此,滑伯仁曾说:“夫人身之有任、督,犹天地之有子、午,可以分,可以合。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,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”。督脉作为“阳脉之海”和“督领经脉之海”以见其功能之大,从“四海”的划分又归属于“脑为髓海”。
-
歌括
- 督脉中行二十七,长强腰俞阳关密,
- 命门悬枢接脊中,筋缩至阳灵台逸,
- 神道身柱陶道长,大椎平肩二十一,
- 哑门风府脑户深,强间后顶百会集,
- 前顶顖会上星圆,神庭素髎水沟窟,
- 兑端开口唇中央,龈交唇内任督毕。
-
备注
- 脉络:起于胞中。
- 后溪主督脉。
- 诸阳之海。全身阳气会于督脉。
- 督脉脉气源头为曲骨。
- 和任脉一样,都没有井荥俞经合。
- 督任两脉相辅相成。
- 督脉穴道除了治疗之用,还可以协助诊断。
- 一般督脉穴的位置在头骨上都会有一个凹洞。
- 头部穴道大部分治精神方面的疾病。很多的穴道功能都相同。
- 阴经只到脖子,只有阳经上头。
长强
-
图示
-
穴位
- 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。
- 脊骶骨端计三分,伏地取之。
- 《铜人》针三分,转针以大痛为度。
- 《甲乙》针二分,留七呼。
- 《明堂》灸五壮。
-
功效
- 主肠风下血,久痔瘘,腰脊痛、狂病,大小便难,头重,洞泄,五淋,疳蚀下部,小儿囟陷,惊痫瘛瘲,呕血,惊恐失精,瞻视不正。慎冷食,房劳。
-
备注
- 一名气之阴邪,一名橛骨。
- 足少阴、少阳之会。督脉络,别走任脉。
- 下针:斜刺。一寸左右。无需补泻,引气就好。
- 灸不及针,日灸三十壮,止二百壮,此痔根本。
- 长强:长,长大,旺盛。强,强壮,充实。喻经气与脊柱为人身强大的梁柱与肾气强健的象征。肾为作强之官,肾强则阳势壮。长强之名,也可与其能治遗精早泄及阳萎等症有关。
腰俞
-
图示
-
穴位
- 二十一椎下,尾椎三角形处。
- 二十一椎下宛宛中,以挺身伏地舒身,两手相重支额,纵四体后,乃取其穴。
- 灸七壮,至七七壮。
- 《铜人》针八分,留三呼,泻五吸。